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如何行稳致远二
绿地的要义在绿,开放共享的基础在绿,就必须解决绿地不绿或难以维护的问题。那么,绿地怎样才能绿的自然、绿的有生机,绿的经得起搭建帐篷、运动健身等强度较大的践踏呢,也许师法自然是突破口。常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片自然绿地的本性一定是多物种混合共生、杂草丛生,而后才坚韧、顽强,经得起环境变化和各种干扰。多,是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特征,物种多,生态系统类型多,相生相克、相互适应、协同进化,以利形成复杂生物量结构,增强稳定性和抗干扰性,也就有了最大自我保护能力。此原理同样适合于绿地,一片自然绿地一定是多物种你方唱罢我登场,共同生成、养育着自然绿。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各地都有种类繁多的与气候、土壤、降水等自然条件相适应的乡土地被植物。如疫情期间,上海有居民在浦东新区封控小区探寻野生草本植物,近一个月记录到商陆、蛇莓、灰条等84种中草药、43种野菜。北京有人调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仅乡土地被草本植物就有44种22科,常见种有委陵菜、点地梅、紫花苜蓿、旋复花等。据研究,北京适合秋季观赏的野生地被植物多达22科85种。这些乡土地被植物,本身性状优良,生命力旺盛,粗生好长,养护简单,耐践踏,用于城市绿地想必会有很大优势。 乡土植物也都很愿意为本地拥有勃勃生机的绿地做出贡献,凡适合生存又有空闲生态位的地方,都会争先恐后前往布局谋求发展,使绿地的形成、维持自然而然,不再困难。如在城市稍偏远些未曾人工雕琢过的自然绿地,地被植物不分种类能长的地方都长,一般长势也都很不错。这些自然绿地,不但“绿”的功能得以实现,也有生物多样性韵味,身临其境呈现眼前的,可能是小草在生长,小花在开放,小蝶在飞舞,小鸟在歌唱,小虫子在慢慢爬,蜘蛛结就的银色大网露珠亮闪闪,狗尾草毛茸茸的穗子沉甸甸等生动画面和繁忙景象。 绿地没有别的目的,就是为了生长地被植物,不同于农业要收获粮食,必须清除农田杂草。但人们倾向于绿地也只生长某一种植物,以求整齐好看,可是遵循自然规律,乡土植物并不理会人的苦衷,会随季节如期出现在人工绿地。于是经常可见的一项工作,就是园丁们斗酷暑流大汗,反复拔除不请自来、见缝插针、繁茂生长的所谓“杂草”,其实那就是生态适宜、环境适合而拔不尽的乡土植物。绿地管理者也常常把人工绿地伺弄不好的原因,归罪于不知繁衍了多少年的乡土植物,以致城市绿地里往往想长的草不让长,不想长的草又要其长,兼以人工单一性代替自然本底多样性,无疑增大了绿地脆弱性,不利于开放共享。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开放共享城市公园绿地无疑又迈出一大步,而其最主要保障就是师法自然,巧借自然力提高绿地抗踩踏等质量,能持续产出“绿”。自然绿地顺应自然,“绿”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具生机活力,使开放绿地更具持续性基础,也有助于人们了解生物多样性。为此,建议因地制宜多一些自然、半自然绿地,不要人为设限,放手自然力去营造,爱长什么就长什么,爱怎么长就怎么长,足够“绿”即达到目的,当然根据审美习惯进行人工修剪也没有问题,可能越修剪越旺盛。人工林下绿地,林子还需要稀疏化、近自然化,满足长草条件,新恢复区域则应遵循演替规律,借自然力先长草、长好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lingcai.com/wlcjb/11092.html
- 上一篇文章: 外形像头发,素有沙漠之珍的美誉,若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