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玉米种植密度的途径和耐密株叶型的浅议
各位老师早上好,我是吕国祥,今天由我代表金玉粮源组值日。金玉粮源小组成员有:组长田沛烈老师,组员刘丽威老师、魏良明老师、汤继华老师、鞠伟老师、刘忠强老师、霍玉刚老师、刘洋老师、卢保红老师史丰疆老师和我。玉米亩产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加密度可通过降低株高,即矮化栽培、选育理想的株叶型和选择耐密性好的品种等途径来实现。在不同的生态区和不同的品种,都有一个该品种在该环境下最佳的种植密度,即最适密度。宏观上就从现在大多数种植玉米品种株高来看,通过品种本身耐密性改良,株叶型的改良,最适密度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但就依现阶段种植玉米的株高来看,提高最适种植密度,空间越来越小,难度会越来越大。在目前株高之下,想要大幅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来提高玉米产量,就得通过对其进行矮化栽培,降低玉米株高来实现。玉米矮化培育也就是玉米的绿色革命,上世纪小麦、水稻的矮化栽培的成果,使得其产量发生了历史性的飞跃。史称为小麦、水稻的绿色革命,被写入世界农业史。玉米在实现杂交化后,杂交优势的利用价值基本被挖掘到了极限,玉米产量要有历史性的突破,矮化栽培是必经之路。我在玉米矮化育种多年的探索中,育出了一批株高在0.3~1.5米之间的显性矮化自交系,组配的组合株高在1.2~2米之间,部分产量超过对照的产量,矮杆玉米与普通高杆玉米相比丰产性并无明显差别,有些矮杆的丰产性还优于高杆,证明玉米矮化仍能高产,矮化之路是可行的。这批显性矮化自交系,矮化性状稳定,矮化遗传性强,无任何不良的伴随遗传性状,具有丰产性突出,配合力好,株叶型合理的优点。不同于隐形矮杆材料,叶片过多,甚至出现丛生现象,矮化性状极易丢失。显性矮化材料的自交系与普通高杆玉米自交系杂交,F1全部表现为矮杆,矮化自交系之间相互杂交,F1全表现为矮杆,从矮化这个意义上讲,玉米显性矮化材料的育成,为玉米的矮化培育打开了方便之门。也望有志玉米矮化育种的同仁,真诚合作,协同攻关,共同发展。在自交系培育过程中发现,同一系在授粉时把棒三叶损坏的植株结实率总比棒三叶完好的植株差些。与其他叶相比,棒三叶的叶绿素更发达,叶面积最大,酶活性最强,光合作用最强,在相同时间内形成的光合产物最多。就近运用到玉米穗,经济产量的形成作用贡献率最大。棒三叶损坏的结实率差或不结实在情理之中。那为什么棒三叶以上完好的叶片不把它制造的养份转运到果穗?为了解答这一问题,进行了去叶对比试验,同一玉米品种分AB两组,在授粉前A组全部把棒三叶摘除,保存上部叶片。收获时发现结实率差或不结实;B组保存棒三叶,摘除上部全部叶片,收获时结实正常,与对照组没有太大差别,散粉期雄花散粉也正常,说明上部叶片主要是给雄花提供养份,有很小的叶面积就足够了,尽量把上部叶片做小是可行的。这样下部棒三叶平展,受光面积大,且上部叶片不遮光,光能利用率高,光合产物积累多,增加了雌穗养份,提高产量;上部叶紧凑上冲短小利于通气透光,能提高花粉利用率,便于雌穗即时授粉。上部叶片小,风阻小,利于抗倒。这样结构的株型在增加种植密度时,株高也不会大幅增高,从而利于增大种植密度,达到增产的目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理想的耐密紧凑株叶型。棒三叶及其以下的叶片平展,宽短,三片棒三叶之间夹角尽量呈°,棒三叶以上叶片上冲,短小,叶长度由下向上呈几何形递减,最好包杆。如图所示,图中上部叶片没有包杆,以上观点仅是我的一些浅显理解,正确性有待考证,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lingcai.com/wlccf/7938.html
- 上一篇文章: 项目推介腾冲市中草药种植基地及新型中药系
- 下一篇文章: 景泰县万亩麒麟西瓜种植基地紧张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