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生活。今天的朋友圈,刷屏的是一篇《疫情下的北京失业中年》。疫情、北京、失业、中年,短短10个字的题目,就包含了4个扎心的关键词。主人公老王,年从四川某高校毕业。成为北漂后,第一份工作做安卓开发,月薪。年跳槽,月薪拿到3万。年拥有特斯拉,据说那时的特斯拉72万一台。年进入互联网大厂。年结婚,年在北京买房,月供一万六。婚后生育两个孩子,妻子全职照顾家庭,又买了套小的学区房,月供达到3万。年初失业,开了一段时间网约车,现已决定卖掉北京的房子,全家回成都生活定居。从到,短短不到13年,在北京买了两套房,生了两个娃,这样的人生也算开挂了吧。互联网黄金时代,最大一波红利,都让他赶上了。这个时候离开北京,重新开启新的生活和事业,对他来说并不吃亏。然而,老王的心里还是充满着许多无奈、哀怨和失落。有被互联网大厂扫地出门的沮丧,有人到中年推卸不掉的压力,也有跟不上技术变革的焦虑和前路迷茫的失落无助。某种程度,他并不是缺钱,而是缺少幸福的感觉,缺少对未来的信心。信心如金,贵不可言。一个互联网大厂尚且如此,让那些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情何以堪、心何以安。至少老王还没有断供,还可以退回成都,有多少人已经没有退路可言?从教培行业到房地产,从中小微企业到互联网,有多少人正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现在全国灵活就业人数达到2亿之巨。有人说,现在的90后越来越喜欢灵活就业了。他们不喜欢又能如何,稳定、体面的工作到哪里去找?统计数据显示,阿里法拍网上年共有万套房子。这个数据非常惊人,年全国只有套法拍房,弃房断供背后意味着失去收入的人不断增多。年疫情爆发以来,许多行业受到致命性冲击,失业、降薪随时会降临到任何一个人身上,无非早一点还是迟一点罢了。最初一段时间,咬着牙吃老本,吃积蓄,以为挺一挺就过去了。谁会想到不仅没有变好,而且疫情一波胜过一波,循环往复看不到尽头。在这种背景下,以公务员、教师为代表的体制内就业成为香饽饽。无论发生何等残酷的内卷,体制内岗位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都去吃财政,都去坐享其成。更重要的是财政税收的钱从哪里来,不会是天上掉馅饼,经济上不去、税收财政失去源头活水,体制内的薪水待遇也总有枯竭萎缩的那一天。所有经济困窘的原因,都指向一个重要原因“疫情”。疫情对经济到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最显而易见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抑制消费,二是限制流通。消费是三驾马车之一,当人都被禁足在家时,除了吃喝基本上是零消费。没有消费不会省钱,而是让大家都无钱可赚。同时,大量减少人、财、物的市场化流通,也会相应弱化经济的内生活力。今天看到山东又拉着一车车蔬菜去支援上海,看到长春就买菜难问题道歉,看到不会网上抢菜的老人在超市门口乞求,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失望。过苛的防疫措施,把市场流通的基本功能都给废了,这是非常可怕的。别以为只是简单的吃菜问题,那是市场逻辑的起点,是一切经济困顿的源头。经济危机的酝酿,就是点点滴滴违逆市场规律行为综合发酵的结果。当一把青菜的交易都无法达成时,互联网大厂裁员就变得顺其自然了。这两年形势不太好,短期内可以把问题都推到疫情身上,长远来看恐怕疫情也是在背锅。这个特殊的时代里,一个个生命需要保护,脆弱之至的市场经济也需要保护。健康的市场经济,才能有稳定的就业。稳住就业,每个人才能端稳手里的饭碗。大家都是一棵小小草。风往哪吹,草就往哪倒。我们希望随风起舞,而不是被猛然拍倒在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lingcai.com/wlccf/12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