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吃过的野菜
如今很多人就喜欢尝尝野菜那不同的味道,或者还能忆苦思甜,勾起过去的回忆——那些挖野菜的故事和曾经挖过的野菜,小伙伴老伙计们快来看看下面哪些是你吃过的野菜。荠菜 荠菜又叫菱角菜,春天摘些荠菜的嫩茎叶或越冬芽,焯过后可凉拌、蘸酱、做汤、炒食,荠菜水饺、荠菜馄饨是春天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另外还可以做成鲜美的荠菜粥。 马齿菜又名马齿菜、马齿草、五方草,一般为红褐色,叶片肥厚,象倒卵形。嫩茎叶可作蔬菜,味酸,也是很好的饲料。它的吃法有很多种,焯过之后炒食、凉拌、做馅都可以。 蒲公英又名婆婆丁,蒲公英嫩茎叶焯过后,生吃、炒食或做汤都可以,可拌海蜇皮、炒肉丝;还能配着绿茶、甘草、蜂蜜等,调成一杯能够清热解毒、消肿的蒲公英绿茶。 苋菜苋菜是一种开绿白色小花的野菜,春夏之季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野生。苋菜的嫩茎叶为野菜,也可做家畜饲料。而食用则以春天所萌发的嫩叶为佳,这时摘其嫩叶入馔,清香嫩滑,食之润口,可谓春季的一味上乘珍馐。 香椿香椿又叫椿菜,香椿芽,营养丰富。幼芽嫩叶芳香可口,供蔬食。香椿的吃法很多,可凉拌、可炒、可煎,还能腌着吃。 水芹又叫水芹、河芹、野芹菜。水芹菜食用部分是茎叶。水芹菜的生长期较长,秋冬春都可以随时采收,既可以凉拌食用,也可以与其他荤菜炒煮,亦可做海米炝水芹、水芹炒肉丝、水芹羊肉饺、水芹拌花生仁等。 苦菜苦菜又名苦苣菜,苦菜嫩叶可采食,生吃略带苦味,用开水烫一下制熟,苦味可除。苦菜可炒肉、做汤,或加些大豆粉做成小豆腐吃,亦可沸水烫后蘸面酱食用。或做麻酱拌苦菜、苦菜粥等。 桔梗桔梗又叫明叶菜、和尚帽,我们平常吃的都是桔梗的根。 薄荷薄荷可作药用亦可食用。薄荷可做薄荷粥、鲜薄荷豆腐、薄荷鸡脯肉等。 马兰马兰,湖泽卑湿处甚多,二月苗赤茎白根,长叶有刻齿,南人多把其晒干,为蔬及馒馅。幼叶通常作蔬菜食用,俗称马兰头。 榆钱榆钱就是榆树枝头生长出一簇簇状如铜钱的嫩绿果实,人们把它叫榆钱。榆钱也是餐桌上的一道好食品。北方农民吃榆钱能吃出许多花样来,可以做汤羹。 折耳根亦称折耳根(侧耳根)。嫩根茎可食,我国西南地区人民常作蔬菜或调味品。 车轮菜又名车轮菜,平车前,为车前科多年生草本。生长在山野、路旁、花圃、河边等地。春季或夏季采集幼苗及嫩株,洗净后用开水烫熟,可凉拌,或煸炒,或做汤食,或做馅,或做菜粥。 黄鹌菜黄鹌菜为越年生草本。黄鹌菜的叶子为食用部位,洗净,以盐水浸一昼夜,除去苦味后,再行炒食或煮食,也可用沸水烫熟后,切段沾调味料食用。或将花蕾连梗采下,切段腌制成泡菜,也可油炸后食用。 艾草艾草的叶子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艾蒿馍馒、艾蒿糍粑糕、艾蒿肉丸等食谱。 白花菜白花菜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及人体必须的钙、铁等元素。这种菜具有独特的风味,是闻名遐迩的地方特产。其茎叶腌制后可食用,是夏季主要的一种腌菜,可炒肉、蛋炒或单炒。其味清香鲜美,能提神生津、开胃建脾、增进食欲。全株还能作药用。 蕨菜蕨菜,野生在林间、山野、松林内。蕨菜食用前经沸水烫后,再浸入凉水中除去异味,便可食用。经处理的蕨菜口感清香滑润,再拌以佐料,清凉爽口,还可以炒吃,加工成干菜,做馅、腌渍成罐头等。 富国菜富国菜即番薯叶,富含营养,性味甘平,具有健脾胃、益气力等保健作用。可食用部分为其蔓尖嫩茎叶,风味脆嫩甜美,具有清热解毒和滋肾润肺的功效。 猫爪子猫爪子学名多茎委陵菜,一般于4~5月间采集高6~12厘米的嫩芽,是著名的山野菜之一。 野菜虽香,不能乱吃1、不认识的野菜千万别吃:吃野菜最起码要知道野菜有毒无毒,不认识的野菜可别吃。有些野菜含有剧毒,轻者胸闷、腹胀、呕吐,重者危及生命。 2、苦味野菜不宜多食:苦味野菜性味苦凉,有解毒败火作用,但过量食用可损伤脾胃。 3、需要浸泡2小时的野菜:山药菜、山蒜等一些野菜有微毒,不经浸泡,食后会周身不适。这类野菜在煮食前,务必在清水里浸泡2小时以上进行分解淡化毒素处理。 4、久放的野菜不能吃:野菜最好是现采现吃,久放的野菜不新鲜,且营养成分少,味道差。 5、树上的野菜不宜炒吃:树上的野菜品种不多,如:刺嫩芽、榆树钱等,这类野菜宜蒸吃或做酱吃。若是炒着吃,既粘又涩,难以下咽。 6、受污染的野菜不要吃:公路旁空气污染的野菜容易吸收铅,排放废水、废气河边的野菜常含有毒素,不宜食用。 温馨提醒:吃了有毒野菜后,会产生中毒症状,比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出现这些症状以后,不要过分紧张,可用两种方法进行处理,第一种方法就是催吐,如果实在吐不出来,可以喝一些淡肥皂水之类的液体催吐;第二种方法就是中和毒素,可以将大蒜捣碎后服用,或者是喝一些鸡蛋清、牛奶或者是2%的碱水。在简单处理以后,医院治疗。来源:广西新闻网 合作商家推广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lingcai.com/wlcyy/675.html
- 上一篇文章: 9级16类食物寒凉属性表谁整理的,太
- 下一篇文章: 最全整理中药分类性味功效表格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