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申院士打响中国保胃战
李兆申院士:打响中国“保胃战” 文/本刊记者何静付晓霞 今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胃癌作为最常见的癌症之一,每年的死亡病例更是高达几十万。李兆申院士常说:“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条生命,幸福一个家庭。”胃癌的预防与早期筛查,是我们面临癌症杀手时的第一道防线,也是降低胃癌死亡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李院士您好,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由胃癌导致的死亡病例远超过日韩,在您看来,胃癌在我国的发病特点及诊疗情况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目前我们国家的疾病谱里面,癌症可以说是第一杀手。解放以前,传染病曾一度是危害健康的主要疾病,但随着生活水平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年增多。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已经共识到一个问题,就是癌症是第一杀手、人类第一死因。癌症也有不同的分类,从发病率来看,目前肺癌排在首位,第二是消化道癌症,包括食管癌、胃癌及结肠癌;从死因来看,消化道癌症占所有癌症的40%,胃癌占近20%。算下来,我国每年因胃癌死亡的人数接近百万。 其实癌症并不可怕,怕的是晚期才发现。胃癌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和治疗,不会影响人的寿命,但是如果拖到晚期,5年生存率只有不到40%,也就是说有60%以上的患者活不过5年。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比较悲观的是,发现的胃癌约85%是中晚期,早期诊断率只有15%。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首先,胃癌早期几乎没有症状,不容易被发现。肿瘤的生长过程一开始是很慢的,甚至当仅有几个癌细胞出现的时候,人的抵抗力比较强大时,就能通过免疫系统把癌细胞杀死。但是当癌细胞开始成倍增长时,越往后增长就越快,癌细胞的力量远远超过自身免疫的力量,最后就崩溃了。所以胃癌早期是没有症状的,一旦有了症状时就基本是晚期,治疗效果也不会好。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对慢病患者尚缺少一个筛查的体制。我们知道,全世界70%的胃癌发生在中国、日本和韩国,但同样的高发病率国家,日本和韩国的早期诊断率达到了60%,因此治愈率很高。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定要对胃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 李兆申院士在阅片 哪些人群是胃癌高危人群呢? 一般来讲,以下人群的胃癌发生率较高:①年龄45岁以上;②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同父母的兄弟姐妹)中有胃癌患者;③幽门螺杆菌感染者;④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疾病;⑤不良生活习惯(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全世界70%的胃癌发生在中日韩,这与我们的人种有关吗?还是与饮食习惯等有关? 胃癌在中国大陆地区、日本、韩国比较多,中国香港地区及新加坡发病率并不高,美国、欧洲也很少,这可能与人种、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和地理环境都有关系,包括水质情况。在胃癌发生率高的国家和地区,生活习惯上比较常吃腌制的食物,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美国人、欧洲人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低,分餐制对控制幽门螺杆菌传染也有帮助。 胃癌筛查主要包括哪些项目,如何提高早期诊断率? 要提高早期诊断率,最好的方法是对高危人群定期做胃镜检查。但是很多人害怕插管的痛苦,对13亿人口都做胃镜也不太现实。所以我们设定的目标是针对高危人群采取普查:第一,做幽门螺杆菌检测,检查幽门螺杆菌有无。第二,抽血检查一些反映萎缩性胃炎和癌症的指标,按标准做出高低危评分。第三,如果评分出来是高危的,就建议要做胃镜;如果评分是低危的,那可以选择性地做胃镜或随访。 实际上,即使是高危人群,还是有很多人害怕做胃镜。不仅是害怕插管的不适,还有洗消毒问题,担心交叉感染。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做胶囊内镜:吃下一颗“胶囊”,在专业人员操作下,就可以把胃里面的情况整个看一遍。目前我国体检中心50岁以上没有症状的体检人群,做胶囊胃镜可以发现千分之二的早期胃癌,这个比例已经很高了。 目前胶囊内镜的发展情况如何,有什么优势和不足? 胶囊内镜是我们中国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首个用于胃部检查,同时可以用于食管、小肠检查的一种先进内镜设备。它的优点一是可以一次性使用,不需要消毒;二是可以遥控;三是没有痛苦;四是遥控的同时采用高清图像,能够把胃的每个角落看得很全,把病变看得很清楚。我们的研究结果在美国官方杂志上以封面文章发表,同时得到日本这样一个内镜很强势的国家向国民推荐这项技术。这说明内镜设备从研发质量到应用接受度,都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当然,它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不能做活检,费用也稍高一些,大概多元。 但是我相信,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医联体的应用,尤其是互联网医疗这一优势的发展,胶囊内镜前景可期:第一,量多了,成本也会降下来;第二,全民的普查意识强了,不可能都去插管;第三,随着互联网医疗发展,无论机器放在什么地方,比如办公楼、超市,只要有技术人员协助操作,就可以把图像通过互联网传送给上海、北京、广州的专家,专家甚至用手机就可以进入云系统读片,或者人工智能读片,告诉你胃里有没有问题。想象一下,一个上班族只需要提前半个小时出门,在办公楼下就可以完成胃镜检查,然后再去吃早饭,开启一天的工作。这是它的前景,我认为非常好。 医院采用的磁控胶囊胃镜系统 您带头研制成功我国首台胶囊内镜和国际首台遥控胶囊胃镜机器人,可否讲讲其中的故事,您的心得体会? 国际上第一台胶囊内镜是用于小肠检查的。小肠有6米长,常规胃镜设备不可能看到,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英国医生不知道是不是看了孙悟空,想到将内镜制成胶囊,像药丸一样吃到肚子里,配上高级摄像机,传出图像信号。后来,这位医生找到一名搞军工遥控的以色列专家,两个人合作制成了世界第一台胶囊小肠镜,解决了小肠的问题。 但是胃的空间很大,胶囊内镜下去就好像孙悟空进到了水帘洞,水帘洞里面能看清,水帘洞外面看不清。所以必须从外面遥控,让孙悟空翻跟头,不仅要有七十二变,还要有五头六臂。于是我们就和搞军工的专家一起合作,研究怎么用工科的技术,解决医学的难题,这是典型的临床转化的例子。我认为多学科联合、多学科交叉,是一个非常好的、能解决临床难题的模式。 医院云阅片中心的专家团队 医工交叉解决临床难题,这的确是非常好的思路。那么从临床回归生活,您认为应该如何预防胃癌,打好“保胃战”? 很多时候,生病不是你决定的,而是生下来就安排好了,也就是先天因素。其次是后天因素,包括生活环境和后天的生活行为。虽然基因检测可以检测出一些先天的患病风险,但目前在胃癌领域还达不到这个水平。所以想要打好“保胃战”,主要还是看后天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行为。 生活习惯和生活行为中,第一是戒烟,第二是幽门螺杆菌根除,第三是少酒,第四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我们发现一些胃癌高发地区,比如胶东半岛、沿海地区,人们比较爱吃咸鱼;高原、西部地区,水果很少,很多泡制的食物,还有过期发霉的粮食、高盐食品,这些都是对胃癌不利的。 还有就是保持心情舒畅。有些人本来不会生肿瘤,可是一直担心害怕及长期心情郁闷,没几年就生肿瘤了。因为人的心情也会影响免疫。免疫在肿瘤发病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免疫功能紊乱后,机体预防细胞突变或清除突变细胞的能力不如以前,对癌症的抵抗力也会减弱。 您如何看待健康,有什么保持健康的秘诀吗? 对健康的追求,尤其是高质量的健康,是每个人的期望。我认为所谓健康,最好不要带病的亚健康,生活质量要高。我们要追求的是无病的生存,无病的长寿。我感到保持健康的秘诀,主要是心情舒畅、适当锻炼和良好的生活行为。心情舒畅讲起来简单,但是每个人性格不同,只能自己去体会,怎么拿得起放得下,怎么自我解脱。锻炼方面,我不主张剧烈运动,游泳、跑步、瑜伽、太极,适合自己的就可以。最后是良好的生活行为,尽早戒烟,少酒,不偏食,保持科学的饮食习惯,但也要适合自己的生活。还是回到第一点,心情舒畅最关键。 专家简介 李兆申,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消化病学和消化内镜学专家,从事医教研一线工作37年,在消化内镜和胰腺疾病研究领域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是该领域的领军人才。现担任医院消化内科、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所长、上海市胰腺疾病研究所所长。担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首届中国医师奖等荣誉称号。 (更多内容详见《健康世界》年7月胃癌专题) 杂志订阅信息: 《健康世界》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刊号CN11-/R,国际刊号ISSN-,邮发代号82-)。长按识别下方为什么会得白癜风中科白癜风医院康复经历分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lingcai.com/wlcfb/3474.html
- 上一篇文章: 十大高发癌症怎么查别再说体检为什么查
- 下一篇文章: 医生交接失误事件医院到底该负什么责